日前,学校召开第四届话语语用学国际学术会议。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柴改英,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孙有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迈克尔·霍尔出席并致辞。本次会议也是迎接学校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柴改英简要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外语专业特色及话语语用学研究现状。她指出,本次会议以“话语语用、网络互动与AI时代”为主题,在数字技术深刻改变沟通方式的背景下尤显重要。浙外背靠融合了西湖诗韵与数字创新的活力杭州,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凝聚学术共识、探索创新路径、秉持人文关怀,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话语实践,共同推动话语语用学的跨文化对话与创新发展。
孙有中指出,在人工智能介入沟通的背景下,话语语用学作为连接语言形式与人类意图的桥梁,亟需重新审视语言、主体性与文化边界的协商机制。他呼吁学界跨越学科界限,促进话语语用学理论与数字实践融合,共同构建一个技术赋能、包容共情、美美与共的未来。
霍尔指出,本次会议主题直面数字公共空间与人工智能为语用研究带来的核心议题“意义如何在人机交互中产生,社会规范如何被协商”。浙外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紧密合作,为双方共建严谨、多元的研究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期待通过此次会议,能将“互动”置于研究中心,拓展比较视野,推动国际合作持续深化。
会议安排9场主旨报告和10场专题研讨,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云”端,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话语语用、网络互动与AI时代问题。
国际语用学会候任主席、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昆士兰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迈克尔·霍尔教授聚焦计算方法与社会语用学的相关性,认为社会语用学传统上依赖定性诠释,其核心在于理解(不)礼貌、身份、情感等高度语境化的人际意义。
兰卡斯特大学乔纳森·卡尔佩珀教授和高级讲师维托里奥·坦努奇共同探讨了AI在模仿人类对话时面临的道德困境:大型语言模型被全局设计为规避攻击性,但又需局部模仿人类行为,包括不礼貌言语的相互性,揭示了AI在忠实模拟人类互动与避免冲突行为之间的根本矛盾,对AI伦理和风险管控提出了紧迫挑战。
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以“重新思考冒犯行为”为题,通过分析中国社交媒体案例,指出网络冒犯实为一种策略性社会行为,本质是服务于发言者利益的策略工具,而非简单的失礼行为。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米切尔·格林教授以“大型语言模型是在实施言语行为,还是仅仅对其进行模拟”为题,从语言哲学和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大型语言模型是否真正执行言语行为,还是仅在模拟人类的言语表现。他提出大语言模型生成的语言可视为“原初言语行为”,并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实现完整言语行为的潜力。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丹弟教授围绕“学术博客评论中的人际元话语与关系管理”,以颇具代表性的国际学术博客为语料,聚焦评论区中学者如何通过语言策略建构互动关系,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人际元话语在“面子维护”“社会性权利与义务”以及“互动目标达成”中的作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毛延生教授基于主流AI算命程序中所系统采集的话语语料,探讨算法性话语策略如何通过预设情绪、安慰语言和礼貌策略来模拟共情与亲密感,揭示了在AI时代下,算法“共情”背后的话语操纵本质与商品化逻辑。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胡旭辉基于生成句法理论,探讨言语行为语力在句法结构中的编码机制。研究以汉语句末语气词“吗”和“呢”为例,分析二者在疑问句类型限制、独立成问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陈希聚焦当前大型语言模型能否有效识别隐含的恶意语言输入,回顾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广泛使用但未被清晰定义的“恶意语言”概念,通过分析人机对话实例,对模型的输出进行了定性观察。
希腊雅典大学荣休教授玛丽亚·西菲亚努探讨了ChatGPT在人际互动中如何理解及表现“礼貌”,重点关注其道歉、赞美、祝愿等表达性言语行为。研究基于话语语用学与礼貌理论,分析人机对话的序列结构,揭示AI进行关系建构的方式。
专题研讨环节,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攻击与羞辱”“人机交际语用学与大型语言模型”“在线交互中的幽默、情感与评价”“网络公开羞辱的语用研究”“虚拟现实、短视频与多模态自我呈现”“数字无礼与攻击话语实践”“语用学视角下的电商与直播互动”“身份、性别与跨文化话语建构”“教育、医疗与句法界面中的语用研究”以及“政治话语、抵抗与社会控制”等议题展开探讨。
本次会议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办,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中外话语语用研究院承办,昆士兰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协办。会议吸引了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塞内加尔、突尼斯、约旦、土耳其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