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浙江日报理论7版、浙江社科公众号刊发我校中文学院赵红娟老师、邵静老师的理论文章《发挥社交媒体中国际传播的民间力量》。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发挥社交媒体中国际传播的民间力量
赵红娟 邵 静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一条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做好文化传播,包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1月中旬,小红书的国际传播案例,生动展现了社交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民间力量,为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带来了诸多启发。
以时代特征诠释社交媒体中国际传播的民间力量
小红书案例看似偶然,背后却蕴含着国际传播中巨大的民间力量与典型的时代特征。当下,以小红书为代表的各类社交媒体能够紧扣时代特征汇聚民间力量,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它们不仅能够放大民间声音、加快传播速度,而且能够在民间场域扩大传播影响力。尽管小红书在功能和内容生态上与TikTok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依然凭借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所具有的民间交往的泛化、加速化特征而获得了不少美国用户的喜爱。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和去国界化,使得人们的数字生活不再受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限制。当某一平台的使用受到外部影响时,用户会通过迁移到其他平台,寻找新的数字空间。这一现象不仅仅是简单的用户迁移,更是体现了复杂的社会动力和网络行为。当今时代,一个平台面临的危机能够清晰地展现在全球化互联网世界中,社交平台作为数字空间的重要载体,成了国际传播民间力量的“聚集地”。小红书国际传播案例所呈现的社交媒体用户的流动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内容和社交需求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时代产物。
以共享内容吸引社交媒体中国际传播的民间力量
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强大的社区文化和创作者生态。与传统国际传播中注重宏大叙事的方式不同,社交媒体以个体视角切入,展示真实的生活片段,让各国用户能够以一种轻松、非正式的方式接触到中国文化。当下,社交媒体的流量逻辑已经成为超越政治、文化的强大力量。平台的算法更加注重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而非政治身份或国籍背景,基于人类共同经验的日常内容显得更具吸引力。网络平台通过流量的全球化布局,将内容创作者与用户的互动拓展至全球范围,社交媒体中的日常内容跨越了国别之间的政治鸿沟,跨国民间交往日益频繁。未来,社交媒体还可以通过加强本地化运营,邀请更多的跨国创作者参与内容创作,这不仅能推动中外文化的互鉴与交流,还能激发生产出更多的原创内容和共创IP,为中外用户提供跨文化对话的机会。通过创作者和品牌的合作,平台不仅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内容,还能进一步拓展文化出口和品牌国际化路径,形成社交媒体中国际传播的良性循环。
以共情内涵凝聚社交媒体中国际传播的民间力量
除了日常内容的沟通与交流,社交媒体用户还可以进一步实现情感共鸣,即共情。面对网络空间的流动性,“共情”是国际传播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手段,具体步骤是通过情绪的感染性特征来弥合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鸿沟,提升传播效能。小红书的内容创作更注重生活分享,且不仅限于单向输出,更注重用户间的互动与参与。用户在小红书上不仅满足了暂时的社交需求,当他们逐渐发现平台的内容、文化和社区氛围能够与自身的兴趣和价值观“共情”时,便会决定长期驻留。对于国际传播来说,共情不只是对受众情感的迎合,更是通过多元文化共存,促使用户在交流中找到彼此的共同点。从TikTok上的流行挑战,到小红书上的生活分享,当我们鼓励不同语言背景的创作者分享他们的独特视角,用户在这些内容中看到的是自己情感的映射,或是对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的认同与共情。而这种共情使得用户在情感上将自己与平台紧密相连,是推动用户长期驻留和文化认同的基础。
以共通未来延续社交媒体中国际传播的民间力量
“共通未来”倡导开放的、复数的对话与情感共鸣,它不仅需要内部的共情共鸣,也离不开外部的各类支持。“共通未来”需要法律监管,社交媒体需要在内容监管方面做出更多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和法律法规的调整,不仅要平衡内容的自由表达和监管,也要确保内容不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要求。“共通未来”需要政策支持,随着跨国用户数量的增长,如何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尤其是跨境数据的安全,已经成为社交平台面临的重要挑战。对海外用户来说,他们不仅希望能够自由分享自己的生活与观点,更希望在数字空间中得到应有的保护。“共通未来”需要创新盈利模式,为了确保海外用户的长期驻留,小红书需要探索多样化的盈利模式,结合社交电商、广告投放以及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确保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和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平台也要为创作者和品牌提供更多变现渠道,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消费推荐,实现长期发展和用户留存。
未来,社交媒体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理解与认同。我们应当持续做好平台内容的优化拓展与监督管理,发挥社交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共享、共情、共通的民间力量,为文明交流互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媒体链接:
浙江日报
https://m2.zjol.com.cn/mzjol/szb/zjrb.html?theDate=2025-02-10&link_text=content_3804353.htm?div=-1
浙江社科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hEL7vJsZNWOsvHkbCr5Z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