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前沿交叉区域国别研究—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来源:城市国际化研究院 作者:陈溪 编辑:姚祥燕、郑周璇 时间:2024-12-08

12月7日,“2025前沿交叉区域国别研究—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召开。本次论坛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港湾海外共同主办,是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体系的组成部分。

浙江外国语学院专家团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有关专家学者一起出席论坛。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办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致开幕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李淑静出席论坛。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陈溪主持。

王栋表示,期待通过本次论坛推进北京大学和参会各兄弟院校、单位之间的共同研讨与协作,并提出服务我国国家战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北京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术资源与地域优势南北联动、关注现实问题与成果实用性等建议,为推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贡献智慧。

主旨发言环节,王栋教授为再全球化赋予定义,即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对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改造升级。他认为,全球化进程没有结束,只是在中国等新兴国家或全球南方国家参与下重塑了它的动力机制,构建以普惠、均衡、可持续、开放包容为目标的全球化。他以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CTTI)于2023、2024年度连续将智库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授予浙江外国语学院陈溪、北京大学王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肖耿、清华大学朱旭峰等教授共同打造的全球智慧城市排名报告及其发布平台为例,阐述了打破西方智慧城市话语权垄断及逐渐构建智慧城市中国标准的发展历程。他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鲜明的标识,也是推进前沿交叉视野下区域国别学科发展的案例之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urul Amillin Hussain教授分享了新加坡智慧城市实践的经验。她认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其中公民对自己全球化和数字化身份的认同感、识别需求和构建创新路径,以及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是最值得讨论的问题。

陈溪教授提出了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并以前沿交叉领域为例展示了实践路径。他分析了中国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的逻辑关系,指出避免区域国别研究多学科简单集成及理论架构缺失的应对策略在于构建区域国别学中观架构,连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下的宏大叙事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下的项目集群,解决国际关系、历史学、语言学等语境下的宏观理念与多元微观工程之间理论和现实的衔接问题,这一理论创新可能降低全球实践风险并推动区域融合。他还以波斯湾南北两岸联通为例探讨了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刊》执行主编杨柳春主持讨论环节。陈溪教授认为,以多元基础设施协同手段促进区域融合创造了城市间和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空间。Nurul Amillin Hussain教授认为良好社会秩序让新加坡公民易于接受包括隐私信息等敏感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宋周莺教授赞赏了包容性全球化进程并鼓励发展城市群以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友谊认为中国应成为全球南方绿色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总监、清华大学公共政策和管理学院卓越访问教授钱美君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创新技术改造助力企业在出海进程中实现文化出海并推进再全球化。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唐新华认为智慧城市以其技术集成特点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辛未建议持续迭代评价体系指引全球智慧城市行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韩卓希建议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外交新领域以推进多元全球治理目标。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和王栋教授共同做总结点评。翟崑教授表示北京大学非常重视可学以致用的前沿大交叉、大融合,其典型领域即智慧城市,它是我国在“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及大国竞争的前沿领域。王栋教授表示要围绕跨学科、前沿和交叉三个核心关键词做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希望能围绕智慧城市构建我国话语体系下的研究共同体。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欧非处相关负责人,我校科研处、学科办,英文学院,西语学院,文旅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我校和北京大学的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