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光明日报》(08版)以“浙江外国语学院:荣耀七秩潮头立 志创‘名校’通未来”为题,报道了我校始终与国家和浙江发展大局同频共振,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创业路的故事。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浙江外国语学院:荣耀七秩潮头立 志创“名校”通未来
芳华七秩,桃李盈枝。2025年10月,浙江外国语学院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
70年来,学校文脉不息、初心不改。从浙江省教师进修学校发轫,学校九易校名、三迁校址,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始终与国家和浙江发展大局同频共振,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创业路,书写了一部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史,为浙江经济社会尤其是基础教育和外语外贸输送了大量人才。
薪火相传 熔铸初心创宏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百废待兴。为服务浙江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1955年9月,浙江省教师进修学校应运而生。1960年学校更名为浙江教育学院,此后虽经数次更名,但服务浙江基础教育发展的使命始终如一。先后确立了全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地位,累计培训35余万人次,包括全省各市县(区)教育局长、名师、名校长等5000余人次,为促进浙江基础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跨入新世纪,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一代代师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砥砺奋进,不断推动事业发展转型升级。2010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制更名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实现历史性跨越。2013年9月,学校围绕建设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提出“三步走”远景战略目标。
2019年1月,学校提出建设浙江省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服务浙江开放强省的智囊高地、浙江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阵地的目标,并布局外国语言文学、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文化旅游和区域教育治理等重点发展领域,形成“三地四域”战略布局。2024年4月,基于对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精准判断,学校聚焦服务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和浙江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需求,主动寻求与北京大学战略合作,提出建设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特色的外语名校的办学新使命;浙江省政府与北京大学正式签署支持建设浙外的合作协议,学校开启了全面转型升级的新一轮创业。
未名静思汇,博雅千里和。在北京大学的深情厚爱和关心支持下,双方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顶尖人才引智、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推进务实合作,为学校注入顶尖学术资源和发展动能。
家国兼济 桃李芬芳育英才
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娴熟使用外语,担当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之大任,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的高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4年9月,学校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和翻译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涉及16个外语语种,覆盖联合国所有工作语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主要语言和浙江对外交流的关键语言。其中,7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省内同类新建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7个专业列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个专业通过相关国际认证。率先开展国内西班牙语专业(旅游管理方向)中外合作办学特色项目和意大利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把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与北京大学合作资源,打造“外语+”“+外语”“双校园”“创新实验班”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国际化语言文化、国际化商贸旅游和国际化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质量获社会广泛认可,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育人成果绽放异彩。累计21000余人次师生志愿者服务杭州亚运会(残运会)、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赛会,获国内外各界嘉宾高度赞誉,荣获各类荣誉600余项。成立多语种宣讲团,打造“在浙里·知中国”多语种传播品牌,推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传播,助力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900余人,专任教师中拥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占4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60%以上,具有6个月及以上国(境)外研修经历占比50%以上,外语学科8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拥有外籍教师近50人,会聚了国家级人才等一大批高层次师资,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学科筑基 聚势赋能展活力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以区域国别学为引领,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基础,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旅游管理)、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迅速激发学科活力,2025年区域国别学位列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13位。学校拥有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6个“十四五”省级一流学科,同时积极扶持发展语言智能、国际传播等新兴交叉学科。
学校着力提升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紧密对接浙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两个先行”“重要窗口”建设新需求,陆续成立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合作研究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浙江文化走出去研究中心、大运河文明交流互鉴协同创新中心等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智库);建有国际科研合作平台7个,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共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文化旅游服务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学校科研创新与学术成果丰硕,省部级及以上应用与采纳数快速增长,近3年近100项成果获相关领导批示和采纳;省部级及以上科研立项数、科研成果获奖数大幅增加,高层次学术论文发表数不断攀升。
开放办学 破圈出海开新局
学校不断擦亮“国际化”特色,打造跨境、在地、在线三维融合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体系,获批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常年开设160余个学生出国(境)项目;发起成立“丝路电商产教融合国际共同体”“加勒比地区国际中文教育共同体”“中拉艺术联盟”,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成为“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中俄同类高校联盟”“中白青年创新论坛”成员单位;在赤道几内亚、安提瓜和巴布达、洪都拉斯建有3所孔子学院。学校开放办学特色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校学习,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生源国别已覆盖亚非欧美等大洲的50余个国家。
学校着力提升出海培训“显示度”,是商务部援外培训协办、联办单位,入选“浙里出海”服务联盟首批成员,承接马尔代夫部级官员团等20余个出海培训项目,惠及30多个国家。拓展多元合作,与近20家政企地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跨境电商浦江研究院、浙外小和山科学城跨境电商产业园。
立九州求卓越,通寰宇创未来。70年,是历史的刻度,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学校将锚定2035年建成浙江外国语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初步建成国际知名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特色的外语名校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外语名校”建设的要求及与北京大学合作支持浙外建设的部署,深入实施“人才首位”“协同发展”“开放合作”三大战略,坚持扎根地方、服务社会,坚守“明德弘毅、博雅通达”的浙外校训,弘扬“闻道中华、语美天下”的浙外精神,在服务新型国际关系的征程中,谱写更加灿烂的华章!
媒体链接:
光明日报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7b5692b610964d579aa2931bab8dc4d5